非遗传习
不是第一、就是唯一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既是林墨根老师的百年寿辰,又是老师去世十周年,也是我拜师学拳二十周年。
我的生长地荥经是川西雅安的一个小县城,但因为有杨氏小架太极拳师宋金辉的几十年传播,此地习练传统太极拳及推手的风气浓厚,素有四川陈家沟的美称。我从小身体孱弱,更因耳濡目染,对神奇的太极拳颇感兴趣,一直心向往之。十七岁时,我利用暑假向宋金辉老师学习了 24 式简化太极拳套路。又于 1986 年开始,经宋金辉老师的推介,向杨氏太极拳大架传人杨绍熙(乐山犍为人)的学生唐泽熙老师学习杨氏大架太极拳。唐老师是荥经中学的老师,早期习练家传的岳氏散手(上世纪八十年代省上挖掘整理武术时被选拔摄了像,还是吴信良师兄亲赴荥经选拔的),他曾经与宋金辉学练杨氏太极小架,后来去乐山习得杨氏大架套路、推手、刀剑等。唐师纯朴善良,倾心相授,可惜我愚钝懒惰,未得太极三味,更因工作、生活忙乱而停辍。
1999 年秋,荥经拳友石章辉找到我,谈起成都李雅轩的弟子林墨根老师的太极推手,佩服直至,并邀约我一同去成都拜谒。石章辉是宋老师的高足,得遇林师后见证了高深精妙的推手功夫,并与林师父子成了拳友(却因多种原因没有能皈依林门),他还把与林师的交往写成“拳缘”一文,发表在《太极》杂志上。随后,我们约了时间驱车前往,赶到成都双林中横路林师住处时,得知他们已外出了,可能去了温江。我们又赶去温江,造访了可能的熟人,也没有得知他们的准确去处,因而此次寻访作罢。次年六月,我陪父亲在成都住院治病时,接到章辉兄的电话,说约好了林师,他赶来成都汇合了再一同去拜访。
怀着崇敬和渴望之心,我们来到了成都成华区双林中横路林墨根老师家里。得知我曾经学过一些,林老师就叫我与他直接推手,并在几个四正推手画圈后开始了腾然发放。我数次被老师强大的内劲发跌在那张特制的真皮沙发上,一次一次试图站稳,妄想接、顶、固、抗,但都在老师不被发觉的听、探、顺、化中瓦解,一次一次如弹丸般发在沙发上。当时的我疲于奔命,也跌得腰酸腿痛,气喘吁吁,而年已八十的林老师却气定神闲,笑谈之间如灵猫扑鼠、神鹰丢鸡。传说中的太极神功,我终于一见了!让我稍微休息了一会儿,老师又叫小林老师林文涛带我出去,给我看拳架,他与石章辉聊天谈事去了。来到小区花园的树林下,我刚打了一段拳,小林老师就说拳的劲路不对,要我搭手感受。我当时心想,林老师体壮功高,内力浑厚,小林老师骨瘦如柴,手虽长却体轻,难道我会怕吗?没想到,搭手沾粘之后,我立即坠入云中雾里,瞬间就被小林老师的沾、接、连、采、惊、劈、弹、打、绕、缠、封、跌、扔等搞得偏偏倒倒、跌倒在地,头、胸、裆等部位被“击打”,有经历生死的惊心动魄之感。被放起来,再次搭手,继续挨跌打,如此反复,莫能躲开。我当时的情绪既低落又欣喜,一向有些自信的自己竟然是这么不堪一击,又因为见识了如此高妙深厚的太极推手功夫而庆幸!
午饭后,我问老师我以前跟别的老师学过,有没有影响呢?老师说“井淘三遍出好水、人逢三师艺必高”,这打消了我的最大的顾虑,然后我诚恳地对老师说:我非常想要拜师学习,但这次过来是带父亲治病,没有带够钱。林师爽快的说,不够以后可以补嘛,你这么有孝心,又是真心想学的,我又咋会不教呢。次日,在部分师兄师姐的见证下,由小林老师和林灵做引荐人,举行了拜师仪式,我成为了林门太极的一分子。随后几天,我都抽时间去林老师处,学习太极拳理、功法、推手和重新梳理拳架的姿势与劲路。临返回雅安前,老师对我说,雅安没有同门师兄弟,回家后如何对练呢?最好再引荐一位朋友拜师,学了后回去好对练。
回到荥经,我第一时间向唐泽熙老师报告了此次成都之行,并建议其子唐绍量师兄一同去学习。唐师十分高兴与开明,完全支持绍量师兄也拜师学艺。绍量师兄入门后,我们基本坚持一个月左右跑一次成都,住在宾馆里,到老师家学拳,有时候也在老师家吃饭。得力于老师的传授,我们俩的推手功夫也有了快速提高,很快就能够立得稳、站得住了。随后,我们又引带了荥经几位师兄弟和拳友拜师学艺,如黄云忠、唐少准、陈华斌、毛东、毛之详等,荥经的太极拳逐步形成了大架、小架并行蓬勃发展之势。成都的黄云忠师兄尤其尊师重道,博学善思,得到了林老师搭手即提断发放功夫的真传,他又引荐了多位朋友加入了林门。
每次来成都,我们要么是由老师传授,要么是与小林老师学拳,要么是向师兄弟们请教(如住在林老师家里的胥孔林师兄等)。我们觉得,老师体格魁梧,内劲浑厚,粘人打人于不觉,腾然发放于丈外;而小林老师的推手虽然劲路清楚些,没有使用浑厚的内劲,但一经搭手就无法逃遁,推、拿、打、跌综合运用,且让人如临深渊、捕风捉影,一个极阳刚,一个极阴柔,正是太极拳两种形态的绝佳展现。于是,我们暗下决心,林老师和小林老师两种风格的推手我们都尽量学好。记得有一次,我无意间说起小林老师的推手特色和自己的恐惧感,林老师口不搭言,却在推手中展示出了顺势节、拿、缠、引、打、跌等高妙技巧,原来小林老师常用的技法,老师一样用得得心应手。成都双林中横路,是名副其实的太极双林纵横地,我们心中难忘的圣地。
2000 年末,老师鼓励我和绍量师兄一同参加四川省第五届峨眉杯武术公开赛的推手比赛,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抗性集训。那次武术盛会,我们林门参加的人数较多,一举拿下了大多数的推手冠军,我也侥幸获得了男子 56 公斤级的推手冠军。随后,在老师的关心下,我于次年和后两年分别通过了武术四段和六段。2001 年夏天,我们接老师一家到荥经休闲与交流,在荥经刮起了一阵太极与推手的旋风,我家每晚拳友云集,大家争相感受老师的推手神功。在荥经期间,林老师为荥经的拳友们讲授了一课,一百多名拳友有幸聆听,可惜我们当时没有能录音下来。2002 年初,我调到雅安工作,因为忙于工作,也有懒惰松懈的原因,我们去成都学拳的时间和机会就少了,现在想来内心十分的歉悔。
老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老师的谆谆教诲仍历历在目。老师常讲太极拳好,并归纳了十二好,说太极拳是哲理拳,是智慧拳,是健身拳,是功夫拳,是友谊拳,是文化拳,是艺术拳等;教拳时,老师常说,别人是动口不动手,我是动口又动手,搭手必发放,太极一定要求真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林老师常讲练太极要从松入手,一生都要追求松,松是太极心法的第一要义,如掤是太极八法的总手一样,松不是懈,能真松才能真沉真重,发人不是着意推过去,而是松过去,学太极就是学松;老师说,太极是阴阳合一的拳术,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要弄明白阴推阳、阳带阴的道理,要意在阴手,如揽雀尾掤手中的左手,搂膝拗步中的搂膝的手,没有阴手的意,劲就不圆满,就成了扁,当然就难有整劲和刚劲了。
老师的整个世界里,仿佛都是太极拳,他常讲饿饭不饿拳,即使在生病住院时,还教我怎么利用门槛练习开胯和转胯等;老师常对我们进行尊师重道的教育,讲述他们上一代人学拳的艰难与对太老师的孝敬,特别强调要常常亲师默像才能学好拳(我当时还不以为然,时间久了,才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与效用);林师曾说,太极八法,精妙绝伦,世人难知,他也只是练成了按劲而已(他哪里只是学会了按劲,而是其按劲发人已成了他的绝技),并常说,胜过对方不为好,让过他人方为高,其宽广的胸怀和处世的智慧让人敬重……。林老师的诸多教诲,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领悟。
在我有限的学拳过程中,有一些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也让我们受益匪浅。老师讲拳很清晰细致,要求我们既要明理,搞懂劲路,又要有功,还要能运用和应变。他常讲,太极拳三十六式,每式都要打出起承转合的节奏和内涵来,除了起手式,揽雀尾、搂膝拗步(如步上的八法)、倒撵猴、云手等动作也教得很细,我学云手十分费力,前后跑了成都三次,才勉强过关。老师还责备我说,你怎么这样笨啊!大有爱之深恨之切之感。多年后,我终于可以仅凭云手就应对对方的任意来劲了,真感谢老师当年的教诲!一个云手,固、转、挑、拿、合、起、沉、勾、打、摆,诸法融合其中,随机而应。也许老师教我们是重点突破一些,剩下了一些让我自己想明白,才不枉是林门弟子呢。
老师的腾然发放,我辈弟子们都领教过,也看过视频里老师表演的各类发放。我曾暗地里想,这些跌人于几丈外的发放功夫,对手都是师兄弟们,弟子会有一定的配合,不敢真去顶抗呢。但有一次在新华公园里,我看到了老师与刘军师兄搭手几圈后,一个发放,刘军师兄被发出十多米远,让现场的我十分震惊!刘军师兄身高体重,功力深厚,尚且被老师发放那么远,其他人何足挂齿。老师练就的独门发放和浑厚内劲,此生再也没有见到过第二人了!老师教我们时常讲要松、松、松,可我与他搭手,明明很重啊。老师说由松如沉,由沉入重,由重入轻,我就老不能理解松与沉、重与轻的转化。老师说,沉重了,藏起来,不就轻了吗?搞不懂就来摸摸,感受一指重千斤的沉重和搭手如没手的轻灵。老师教我们要把对方的劲松在脚跟上,还说收在了脚跟上,别人的重心就起来了。可我们当时只是学会了抵门棍似的支撑劲,没有掌握收在脚上的劲法,近年才有了些粗浅的感觉,也逐渐体会到了轻重的一体互变。我还问过林老师,书上记载的很多太极神功我在您和小林老师身上都见到过了,唯有凌空劲没见过,是否真有凌空劲?老师说,他没见过,太老师也没有见过,他说必须是沾了对方的身或手,才能提放发人。看来,凌空劲或许就只是一种心理习惯而已,老师唯真唯实的做人和教拳,避免了我们误入歧途。
跟林老师学拳几年后,老师可能觉得我有些懈怠,就多次教育我,但我总是懒惰和身不由己。后来老师对我说,他知道,我学拳练拳缺少动力,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又不打架,要能保障身体健康也容易。但想过自己退休后怎么过呢?能够如他这般,一群年轻人每天围绕他、尊敬他、求学于他不?能够八十多岁了还骑着车子到处跑,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不?能够每天过得快乐无边,俨然活神仙不?能够有益于国家、社会和朋友不?老师的这几问,直击我的心灵,也让我对太极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和领会。
约 2007 年,有一次我去看老师,当时家里没有其他人,他叫我完全放开师徒顾虑,尽心用力好好推,于是我顶着桩劲与老师推了约十分钟。老师破天荒地久久没有说话,休息后给我说了两句话,一是说我们现在很幸福,很短的时间就学到了上代人很难学到的东西;二是叫我今后打拳,意念灌注无名指。我后来就想,老师怎么不再像以往那样提放发出我呢?为什么总要意念在无名指呢?也许,老师是在鼓励我,让我们树立推手的信心,珍惜既有所学,他要想打我发我,不用费吹灰之力的呢。至于打拳想无名指,就如木桶短板理论一样,把最短的那块补起来,意气劲就圆满了,无名指不仅无名,也常无意和无用。后来小林老师告诉我,老师晚年眼睛受黄斑影响,基本看不清,推手全靠搭手的听劲,但外人根本看不出来。老师教拳时语言不多,更多的是实际推手中体会,让人身知身记身学,有时候也会讲讲他的认识体会,可惜我们没有及时记录整理,不少东西当时也理解不了。好在陈雄师兄和王建业师兄归纳整理了很多老师教拳的经典语录,并与我们大家分享,十分宝贵,弥补了我们没记住、没学到的东西,对师门中来说是无上功德事了。
在有限的成都学习之中,很多师兄给了我们不少的帮助和启发,景圣平师兄的轻灵,吴信良师兄的散打柔推,黄明中师兄的沉厚,李柱成师兄的灵妙,郑兵师兄的桩劲,刘德喜师兄的精微,王建业师兄的丹田劲,王建强师兄的中正,肖晓琴师姐的规范,刘强师兄推手的强大,何绍君师兄的腰活,以及胥孔林、周朝东、王雪君、陈学斌等师兄的实战等,都给了我诸多教益,不胜感激!李柱成师兄曾告诉我说,推手功夫的长进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老师教的,二是自己悟的,三是师兄弟之间交流的,此言不虚。
有缘良师益友,但怕宝山空回,因自己的愚鲁与懒惰辜负了老师的太极神功。好在我也断断续续坚持了一些年月,保证了二十年来身体的基本健康,对老师太极推手功夫能得之一二,已属侥幸。我辈也将老,谨记老师的教诲,强身健体、养性增趣、传承国粹、延年益寿,是我们习练太极拳的主要初心与归宿。2020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