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拜师
2020-09-21 22:30:57

简介:

拜师学艺太极拳,没有师父、就没有师承,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拜师,是建构师徒之间亚血缘关情关系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太极大师们生命传承的优品线。拜师者有志于继续传承本门技艺,发扬光大,既是对师父技艺和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也是文化和技艺传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是表明自己学艺的诚意和传承的责


拜师学艺

太极拳,没有师父、就没有师承,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拜师,是建构师徒之间亚血缘关情关系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太极大师们生命传承的优品线。拜师者有志于继续传承本门技艺,发扬光大,既是对师父技艺和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也是文化和技艺传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是表明自己学艺的诚意和传承的责任。

各流派名师开山收徒,是为了使传统技艺与文化精髓得以正脉传承,代代相传。拜师,对徒弟而言,是为了立志更好的进一步深刻研究本门技艺并加以传承;对师父而言,是为了让本门技艺拳种能够有优秀的传承人。庄重的拜师仪式,是一门技艺的延续和一种文化的传承。师父作为一代传人,有责任将其继续发扬光大,择徒而授,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完好的传承给子孙后人。拜师者也要承担起继承、传承和发扬光大本门功、技、艺的责任和义务,并以实际行动维护本门学术之严谨,维护本门之尊严。
   
未拜师前,双方还只是最普通的教与学的关系,只能称为“老师”,关系密切的可以称为“师傅”。拜师以后即可成为名副其实的“师徒”关系,徒弟即可名正言顺地称老师为“师父”,也就是成为血脉相连的亚血缘亲情关系,成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指的是这种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都充分说明师承关系之重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父不仅要传授徒弟技艺,更要将本门相关的哲理文化、为人处事规则一并传授。所谓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皆合于规范,师父对徒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师徒之间是一种很稳固的亲情关系。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割不断师徒的情分。师父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子。应该说,师徒之间就确立了正式的传承关系之后,顺利地解决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后顾之忧,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师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


确定师徒关系不可逆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师徒如父子,可见师徒关系的重要性。人生两件大事,一是婚姻、二是拜师,拜师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师徒名分的确立。拜师之前,一定先跟着学习一段时间,(也有自己没练,却热爱太极拳,但真心实意的慕名者,非常崇敬某老师而拜师入门者。),学习期间,认真学习并观察老师的技艺、德行、人品、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能够以技德服人,是否是自己心目中的师父等,同时老师也在观察徒弟的天赋和德行,一般情况下老师不会向学生提出要收学生当徒弟,否则、为师则有技艺品行缺乏之嫌,应是学生内心自愿并向老师提出意愿,师父喜爱同意,互相自愿,经举行传统拜师仪式,方可能确定师徒关系。所以师徒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意愿关系。徒弟自愿选择师父,师父也自愿选择了徒弟。正所谓“师择徒,徒亦择师”。拜师之后要尊师重道,尊重长辈同仁、刻苦习练、重传统、重礼仪、重情义、重诚信的规矩。师徒如父子,待之终身。拜师是人生之中的一个重大选择,一旦拜了师父,不可随便另拜其他人(同行)为师。“人从三师武艺高”,仍需经师父引荐或告知师父同意,若以手迹推荐最佳,以合其礼数,属师父辞世列外。因此对拜师这件事一定要谨慎对待,不可轻浮行事。传统文化里,家家都上供有神位,即《天、地、君、亲、师》,每逢节气都上香敬供,叩首行礼,这意味着;“跪天、跪地、跪君主、跪父母、跪师父”,其他不可下跪。常言道;“男儿膝下有千金!”“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一个人所应树立的顶天立地之气魄!。下跪行礼拜师之后不可逆转,谁也改变不了,因已有下跪礼仪事实。尚若反悔,这是为所不齿的,一生将留下拙劣口碑,人将云;“此人随跪随悔,品行不敢恭维,能合能信否?”,师即有过之,弟非责也.子不言父之过矣。所以,拜师之前,每个人必须认真想清楚,实属自己内心真实意愿再行叩首大礼。

“名师”与“明师”:名气大、出镜率高的不等于是“名师”,名利不离身,虚名所累。真正的“名(明)师”,是“明白之师”,不仅本身技艺精湛,而且德艺双馨,善于因材施教,对徒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真正的名师不讲玄天雾地的玄学理论,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把武学的理论讲出来,并能指导徒弟知行合一,真正把功夫练上身的人。名师虽多,但明师难寻,不求名气大小,只求德艺双馨足矣。然现实中也有一些所谓的“名师”,热衷于造神和自我吹捧,谈起太极理论口若悬河,理论一大堆,练功场上却漏洞百出。一个太极拳习练者一定要有“定性”,严循“尊师重道”,拜门无悔,不可逆转。


学费与礼金

孔子时代,就有“束脩”之说。《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徒弟尊师重道的一种表现。在孔子看来,学费只是薄礼,象征意义更大。

前段时间,跆拳道、柔道、泰拳、瑜伽等外来拳术在我国传播甚广,而且收费标准也较高(当然,别人要收多少,无可非议,愿者心平),但从学者仍然趋之若鹜。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的太极拳,具有养生、保健、格斗功能,却成了廉价的健身运动,甚至有的拳师免费教授(个别人为了聚点人气),使太极拳只重视普及,而忽略了质量与深度,导致许多优秀的武术技艺逐渐消失和失传,同时也给人们一种“太极拳不掏钱也能学”的心理。这种只重普及,不重质量和深度,使太极拳的许多精髓都在传承的过程中被遗失了,也让国民失去了对太极拳本质的认识,的确令人惋惜和悲哀!

当代的太极拳大师们,为了学习太极精髓,不仅付出了许多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付出了经济上的代价,尤其是很多太极大师在历代的经济大潮之中,放弃很多生财机遇,一心勤学苦练,还要供养师父,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才学得一身好武艺,实属不易。所以,爱好者学习太极拳,交点学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学费也是一种双方的约束力,一方面,确立了师徒关系,第二个方面,让弟子知道师父在教学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代价,促使教者认真,学者有学习的动力并珍惜学之不易。认清师父教授徒弟的技艺和付出的心血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许多技艺是师父一生心血的沉淀,也有的技艺是师父通过各种曲折的途径学来的,师父在学艺的过程中一掷千金,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那些有“太极拳不掏钱也能学”的心理的人,想一想:难道师父辛勤教学就不值钱甚至没有它的价值吗?

拜师的“压帖金”或“礼金”一般是徒弟自愿表白心意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师父为自己辛勤付出的回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定,是内心诚意的一种表现。(你身价都几百过千上亿的,随便一个“拜师礼金”就把师父给打发了!请记住,别把师父当“叫化子”)。一般情况下,徒弟之间的“压贴金”或“礼金”都不允许互相打听,以免引起徒弟之间心理不平衡,或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猜忌和矛盾。经济条件较好的,多一点是自己的一番心意;经济条件差的,量力而行即可,不必攀比。师父都会以珍惜人才为第一选择,绝不会在钱财上与弟子斤斤计较。

为此,学者一定要深刻地知道“尊师重道”不是一句空话。要知道一声“师父”而任重道远,以“为人师表”而自律,深入浅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快乐太极人和传播者。

师父,传道、授业、解惑者,师父是航标,是醒尺,是弟子心中那棵参天树!